警惕3种不健康的放屁现象( 五 )


只要说起放屁, 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挺尴尬 。 可毕竟, 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 有其生理意义, 因而, 我们不仅要正视它, 还应该学会“辨别”它 。
放屁是人体调节气机和协调脏腑机能的一种外在表现 。 如放屁失调或长时间不放屁, 会影响新陈代谢, 容易发生腹胀和胃肠道疾病, 也有可能导致脸上粉刺和雀斑, 引起皮肤干燥、粗糙等问题 。
如放屁次数过多, 大于正常值, 有可能是出现了消化不良、胃炎、肠炎胃肠动力功能紊乱等疾病 。 需要提醒的是, 放屁过多也可能是摄入了过多的淀粉类、蛋白质类以及刺激性食物(如豆类、土豆、蛋类、大量牛奶、大蒜、洋葱和韭菜等), 或进食时速度过快所致, 习惯性吞咽动作过多者也可能由于摄入较多空气导致频繁放屁, 而这些均不属病态, 也无需治疗, 只提示应调整饮食习惯 。
放屁透露出的癌信号
在上海, 大肠癌又叫“癌老二”, 意思是, 大肠癌是发病率居第二位的肿瘤 。 在本世纪初的上海, 大肠癌的发病原居第三位, 仅十年时间, 就取代胃癌上升为第二位 。 在全国范围内, 虽然大肠癌还居第五位, 但其增速强劲 。
为什么大肠癌发病率有如此快的增速呢?人们熟悉的解释是:生活方式西方化 。 什么样的“西方化生活”导致大肠癌呢?人们熟悉的解释是:高蛋白质、多脂肪、少谷物、少蔬果的膳食模式 。 为什么这样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大肠癌?细致一些的解释不多, 本文即从生理角度, 解析这个问题 。
留神一个危险信号:吃得太好放臭屁
在传统饮食习惯下, 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 通过小肠进入大肠后, 蛋白质和脂肪残余是少量的, 这些少量残余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还可继续合成人体必需的物质, 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和一些非必需氨基酸, 这些都是有益健康的 。
但是, 如果动物性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增加太多, 超出了小肠消化吸收的能力, 进入大肠的就不再是少量残余了 。 在大肠这个“发酵罐”中, 过多的营养物质会导致菌群失调, 并将那些富余的营养大量合成胺类物质, 胺即致癌物 。
胺, 或为液体, 或为挥发性气体, 十分臭 。 所以, 有些时候人们吃得太多太好, 肠道负担太重, 就会放臭屁 。 放臭屁, 不仅是难堪的事, 还是一个危险信号 。
膳食纤维——把肠道菌群和毒素"打包"进粪便的功臣
西方化饮食除了蛋白多、脂肪多, 另一个缺点是, 膳食纤维少 。 膳食纤维, 是一个人们有点陌生的概念 。 膳食纤维在1970年以前的营养学中尚不曾出现, 是近几十年来被人们重视的概念 。
膳食纤维是指一般不易被消化的食物营养素, 主要来自于植物的细胞壁 。 膳食纤维在保持消化系统健康功能方面,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清洁消化壁和增强消化功能, 同时可稀释和加速食物中的致癌物质和有毒物质的移除 。
膳食纤维主要来源于谷物、豆类、蔬菜和水果, 但在西方化饮食习惯中, 大多数人减少了谷物的摄入, 食物中的膳食纤维量大大减少 。
膳食纤维在小肠中不能被消化吸收, 它随食物残渣进入大肠, 最终被排出体外 。 但是, 可别小看这些不能被吸收的“糟粕”, 它们可比那些过量的“精华”残余可贵得多 。 膳食纤维在大肠中扮演着“清道夫”的角色:它大量吸收水分, 膨胀增大, 一路上把坏死的细胞、过多的肠道菌群和毒素“打包”进粪便, 并刺激肠道蠕动, 促进排便 。
专家揭秘:怎么从大便看健康状况
最理想的情况:假如, 食物中膳食纤维的绝对量和相对比例充分, 粪便量会显得非常多, 甚至可能从体积上远大于摄入食物的总体积 。 这样的粪便是健康的粪便, 通常是半固体的, 所含水分占80%以上, 而带出的肠道废物可占粪便干重的三分之一以上 。 这些人排便都非常通畅, 不仅大肠癌发病率极低, 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发生率也低 。
最糟糕的情况:假如, 膳食纤维摄入少, 肠道蠕动慢, 排空时间长, 粪便又干又硬又少, 对直肠的刺激也不够, 便意少, 没有每天排便的欲望 。 同时, 大肠中的胺类等有毒废物来不及随粪便排出, 在体内积蓄时间过长, 就会越来越多, 最后只得“自产自销”:达到了一定浓度后, 通过肠壁进入血液, 导致全身性的毒素增多 。 因此, 便秘人士往往皮肤干涩、暗疮频发, 而最接近毒素的大肠壁细胞, 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炎症, 甚至发展到癌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