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放屁很臭
在众人面前放臭屁最不雅 。 臭屁有两种情况, 一是大便稀溏, 放出来的屁屎臭味很浓, 如果大便排出, 屁便中止 。 从这一点来看, “屁是屎头”是有道理的 。
二是屁的臭味特别浓, 如同臭鸡蛋一样臭不可闻 。 这是由于进食过多蛋白质类食物, 使肠道发生了食物滞留 。 滞留的蛋白质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后, 产生了胺类, 胺就具有这种恶臭味 。 解决的办法是减少食量, 特别是减少含蛋白质类食物的量 。
3.没有屁放
如果长时间不放屁, 说明问题严重 。 新生儿不放屁, 要检查是否为无肛症或肛门发育不全 。 大人没有屁放, 腹部发胀如鼓, 说明腹部胀气, 这就要考虑肛门直肠是否有毛病, 如炎症、肿瘤、便秘、痔疮等, 必要时需肛门插管排气 。 患有肠套叠、肠扭转、肠梗阻无屁, 是因为屁被肠子堵住 。
放屁过少, 也是因为身体出现异常 。 吃一些造屁食物可帮助排除体内“毒气”, 如:洋葱、生姜、生蒜、薯类、甜食、豆类和面食、萝卜等食物 。
关于“放屁”你所不知的趣闻
人们常用“屁大的事”来比喻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 。 放屁是件令人尴尬的事, 却是人身体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 平时应多加留意 。
人为什么会放屁?
作为正常的人, 我们每天都要排出两升气体 。 这些气体有两个来源, 要么是你吞进体内的空气, 要么是你从各种食物中制造出来的气体 。 从碳酸饮料和口香糖中转入体内的气体被排出时并不会有异味, 可要是你在饭后的30分钟到3个小时之内排气的话, 味道就可能让身边的人皱眉头喽 。 因为这个时候结肠里的细菌开始分解小肠不能消化的残渣, 有臭味的气体就是这一过程的副产品 。
由于我们吃的所有食物最后都会成为细菌的大餐, 所以没有什么办法能阻止天然的气体生成 。 当然, 摄取纯流质的食物可以减少气体的产生, 因为它们通常不会给细菌留下捡漏的机会 。 更可行的解决方案是约会时管住嘴, 别吃会产生难闻气味的食物 。
一些富含硫的食物, 像鸡蛋、西兰花、菜花和白菜等消化后都会产生硫化氢, 气味就像臭鸡蛋一样 。 豆类食物消化以后也会释放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因为人体缺乏必要的酶来充分消化豆类中的多糖 。 当你紧张或大笑的时候, ‘放气’的声音就变得很大 。 如果你能放松, 让气体排出自如, 虽然臭味还在, 但是绝对听不到声音了 。
三种“放屁”情形暴露健康状况
无屁:没有屁放的人往往会有一些症状, 如腹痛、腹胀、便秘、肠鸣音亢进或消失、气过水声等, 还有可能会出现肠梗阻 。 此外, 腹部手术者, 其肠蠕动会出现反射性抑制, 胃肠内气体和液体积滞, 也会出现无屁的情况 。
多屁:正常人每天要放5-10次屁, 约排出500毫升左右的气体 。 当屁量大大多于平时时, 则可能会有消化不良、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部疾病及肝、胆、胰疾病等 。 此外, 也有可能是进食方面的原因, 如进食过多的豆类、薯类与蛋白质类食物, 或习惯性吞咽动作过多而吸入较多的空气, 此类情况均不属病症, 没有必要治疗 。
臭屁:若屁奇臭难闻, 有可能是消化不良, 或摄入过多的肉类酸性食物, 或由于消化道出血, 血液积滞在肠腔内所致, 也有可能是肠道内发生菌痢、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小肠炎等炎症 。 此外, 恶性肿瘤晚期, 因癌肿组织糜烂, 蛋白质腐败, 由于细菌的作用, 放出的屁也会很臭 。 有时, 进食过多大蒜、洋葱和韭菜等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也会使屁变臭, 这不必担心 。
可见, 屁臭的程度不仅与所食进的食物相关, 也与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故应时刻留意自己的“屁事”, 以之为镜, 观察自身的健康状况 。
有关屁的10个有趣的小秘密
1、吃豆会放屁吗?
你听过下面一首歌谣吗?“豆豆, 会护你的心 。 豆豆, 会使你放屁 。 ”听到这首歌也许你会哭, 真的如此吗?的确, 豆类确实会让你放屁 。 这是因为豆子中含有一种叫做水苏硷(stachiose)的糖, 而且人类无法适当的消化这种物质 。 因为我们无法很好地消化这种糖, 所以当我们肠内的细菌试图分解它时, 就产生了大量气体 。 然后人就会放屁 。
2、人每天放多少个屁?
你想知道你每天放多少次屁吗?据研究, 一般人每天要放出约半升的屁, 大约平均每天要放14次屁 。 请数一数每天你放了多少个屁, 看看你放屁的次数是高于还是低于这个数字, 但是你最好不要把你每天放屁的次数告诉别人, 不要让大家认为你是一个怪人 。
推荐阅读
- 浅谈品牌宣传的3种方式 品牌宣传的方式有哪些?
- 五个致命征兆要警惕 皱纹多是哪种病
- “坐时代”警惕健康隐疾
- 教你写好文章的3种方法 好文章该如何写?
- 预防癌症 警惕六大误区
- 原创|核辐射致45万儿童患病警惕生活中的放射物
- 如何减压 年末警惕四大年终病
- 健康生活 年货塞冰箱警惕冰箱成细菌窝点
- 分享做短视频营销的3种方法 短视频营销该怎么做?
- 补钙的十大禁区需警惕 如何补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