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为什么叫亚岁,冬至是节气为什么叫节日?( 四 )


芒种节气作为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 , 是一个播种忙碌的节气 , 民间也称其为"忙种" 。因过了这一节气 , 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 。农谚"芒种忙 , 忙着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时节 , 正是南方养稻与北方收麦之时;南方地区人们忙着插秧播种 , 北方地区人们则忙着收麦 。
夏至
夏至 , 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 。古人说:"日长之至 , 日影短至 , 至者 , 极也 , 故曰夏至" 。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夏至交节点 , 一般在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夏至这天 ,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 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 , 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 , 太阳角度最高 , 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因为 , 接近地表的热量 , 这时还在继续积蓄 , 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 , 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 , 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北纬23°26')向南移动 , 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 。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 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 , 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 。"天地者 , 生之本也;先祖者 , 类之本也 。"天地是生命的根本 , 祖先是人类的根本 , 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此外 , 民间还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补"等习俗 。
小暑
小暑 , 是夏季第五节气 , 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 。斗指辛 , 太阳到达黄经105度 , 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 。暑 , 是炎热的意思 , 小暑为小热 , 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 , 但还没到最热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 , 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 , 民间有"小暑大暑 , 上蒸下煮"之说 。我国多地自此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 , 常伴随着大风、暴雨 。
小暑开始进入伏天 , 天气变化无常 。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 , 高温潮湿多雨;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 , 雨热同期 , 有利于农作物成长 。小暑时节 , 天气炎热、雷暴频繁 , 雨量充沛 , 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
在古代 , 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 。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 , 人们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 , 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 , 恳请保佑风调雨顺 。并将新打的米磨成粉 , 制成各种美食 , 与邻居乡亲分享来吃 , 表达对丰收的祈愿 。
大暑
大暑 , 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 。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公历7月22-24日交节 。"暑"是炎热的意思 , 大暑 , 指炎热之极 。大暑相对小暑 , 更加炎热 , 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 "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 。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频繁、台风 。
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 ,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 , 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 。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 , 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 , 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 , 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受夏季风的影响 , 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 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 。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 , 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自古以来 , 民间都有大暑三伏天饮凉茶(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 , 是三伏天饮的茶 , 这种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此外 , 还有烧伏香、晒伏姜等习俗 。
立秋
立秋 , 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 为秋季的起点 。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 , 太阳到达黄经135° , 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 。秋季从立秋起至立冬结束 , 其起始与结束 , 是天体运行的结果 。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 , 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 。进入秋季 , 意味着降水、湿度等 , 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 , 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 , 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