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为什么叫亚岁,冬至是节气为什么叫节日?( 二 )


雨水
雨水 , 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 。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330°;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 。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 , 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 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 , 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 。进入雨水节气 , 我国北方阴寒未尽 , 一些地方仍下雪 , 尚未入春 , 仍是很冷;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 , 一幅早春的景象 。
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至20日开始 , 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节气 , 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 , 这时的北半球 , 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 , 气温回升较快 , 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 , 并渐渐向北挺进 , 降雨逐渐增多 , 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 。
惊蛰
惊蛰 , 斗指丁 , 太阳到达黄经345° , 于公历3月5-6日交节 。惊蛰 , 为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卯 , 仲春之月 , 卦在震位 , 万物出乎震 , 乃生发之象 。时至惊蛰 , 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 , 万物生机盎然 。在二十四节气之中 ,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 , 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 , 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 , 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
所谓"春雷惊百虫" , 是指惊蛰时节 , 春雷始鸣 , 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一岁十二个月建 , 每个月建对应一卦 , 卯月(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 , 雷在天上响 , 非常形象 。"卯" , 冒也 , 万物冒地而出 , 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 , 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 。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 , "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
春分
春分 , 是春季第四个节气 。斗指壬 , 太阳黄经达0° , 于每年公历3月20日或3月21日交节 。春分时 ,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 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 , 故春分也称"升分" 。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 , 它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 。在气候上 , 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 。自这天以后 , 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 , 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 , 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 。
春分时节 , 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 。这时节 , 气候温和 , 雨水充沛 , 阳光明媚 ,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春分的意义 , 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 , 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 , 平分了春季 。
清明
清明 , 斗指乙 , 太阳黄经为15° , 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 。古代历书所说的"清明风"是来自东南方 , 东南方即《周易》所说的巽方 。《周易》又有万物"齐乎巽"之语 , "齐"即"洁齐"之意 , 三月一到 , 气清景明 , 万物皆显 , 这就是"清明"得名之由 。按《国语》曰 , 时有八风 , 历独指清明风 , 为三月节 。此风属巽故也 。万物齐乎巽 , 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
"清明"的含义是气候暖和 , 草木萌动 , 杏桃开花 , 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 。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 既是自然节气点 , 也是传统节日 。这一时节 , 生气旺盛、阴气衰退 , 万物"吐故纳新" , 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 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