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 高一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二 )


例1.质量4.0×103kg的汽车开上一山坡 。汽车沿山坡每前进100m,其高度升高2m 。上坡时汽车速度为5m/s,沿山坡行驶500m后速度变为10m/s 。已知车行驶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车重的0.01倍,试求:(1)此过程中汽车所受牵引力做功多少?(2)汽车所受平均牵引力多大?取g=10m/s2 。本题要求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求解 。
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
(1)如何依据W外=E2-E1求解本题?应用该规律求解问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用W外=E2-E1求解本题,与应用动能定理∑W=Ek2-Ek1有什么区别?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给出例题求解的主要过程:
取汽车开始时所在位置为参考平面,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W外=E2-E1解题时,要着重分析清楚重力、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以及此过程中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这既是应用此规律解题的基本要求,也是与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重要区别 。
例2.将一个小物体以100J的初动能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 。物体向上运动经过某一位置P时,它的动能减少了80J,此时其重力势能增加了60J 。已知物体在运动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求小物体返回地面时动能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1)运动过程中(包括上升和下落),什么力对小物体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能否知道这些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比例关系?
(2)小物体动能、重力势能以及机械能变化的关系如何?每一种形式能量的变化,应该用什么力所做的功量度?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指出:
(1)运动过程中重力和阻力对小物体做功 。
(2)小物体动能变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数和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机械能的变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变,在某一过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关系可以通过相应能量的变化求出 。
(4)根据物体的机械能E=Ek+Ep,可以知道经过P点时,物体动能变化量大小ΔEk=80J,机械能变化量大小ΔE=20J 。
例题求解主要过程:
上升到点时,物体机械能损失量为
由于物体所受阻力大小不变,下落过程中物体损失的机械能与上升过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时,物体的动能大小为
E′k=Ek0-2ΔE′=50J
本例题小结:
通过本例题分析,应该对功和能量变化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应注意学习综合运用动能定理和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
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后练习):
(1)运动中物体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几分之几?
(2)物体经过P点后还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本小结既是本节课的第3项内容,也是本章的小结 。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 。能是表征物理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物体运动形式发生变化,物体的能都相应随之变化;做功是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的一种方式,物体能量的变化可以用相应的力做功量度 。
(2)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不能理解为功变成能,而是通过力做功的过程,使物体之间发生能量的传递与转化 。
(3)力做功可以使物体间发生能的传递与转化,但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自然界中,物体的能量在传递、转化过程中总是遵循能量守恒这一基本规律的 。
六、说明
本节内容的处理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学生基础较好,可介绍较多内容;学生基础较差,不一定要求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题,只需对功和能关系有初步了解即可 。
高一物理课堂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
4.理解静摩擦力 。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
学习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 。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
主要内容: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 。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