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研究背景历史教学方法范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 , 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的时期 , 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 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 , 为了适应这种趋势 , 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 , 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 , 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 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 , 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 , 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 。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 ,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 , 感性思维强 , 求知欲强 , 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 , 对一 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 。由于这些特点 , 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 , 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 , 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 定: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 ,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的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 , 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 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 , 首先 ,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 ,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 , 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 , 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 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 。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 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 , 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 , 这是 不正确的 。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区别 , 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 , 我们又不能做出解释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历史观点来统率史实” , 在突破重点的基础上 , 通 过民族融合的一系列历史事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 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 , 让他们学会自己探索知识 , 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 。主要综合利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
(二)学法
在学法方面 , 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 , 归纳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 。多启发设问 , 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合作探究 , 创设情境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来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 , 形成知识网络架构 。
教学生用分析的方法 , 如比较、联系等来分析重大历史事件 , 注意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 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歌曲《爱我中华》导入 , 学生听音乐后 , 教师设问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现在哪里去了?(设置问题 , 引起学生注意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进入新课
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
由学生阅读课文 , 解决以下问题:
1、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推荐阅读
-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叙述5篇
- 经典中学历史教学方法5篇
-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记录5篇
- 历史教学方法如何创新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5篇
- 浅议中学历史教学方法5篇
-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 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方法
-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研究5篇
-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方法5篇
-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郑桂华pdf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 海洋大学研究生分数线 中国海洋大学算名校吗